搜索
查看: 7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代中期《诗乐图谱》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12:5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吕柟等人编撰的《诗乐图谱》成书于明代中期,早于朱载堉的诗乐谱。从整个诗乐谱系来看,这份乐谱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巨大。本文主要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卷为底本,结合其他文献史料对此谱作出研究。

一、吕柟其人与《诗乐图谱》

吕柟,明成化十五年(1479)生,逝于嘉庆二十一年(1542),字仲木,陕西高陵人,号泾野,人称泾野先生,是与王阳明、王廷相等齐名的一代大儒。幼好学,“资性颖悟”①,受业于渭南薛敬之、河东薛瑄。正德三年(1508)进士第一,授修撰。嘉靖中谪解州判官,摄行州事,后擢尚宝司卿,晋南京礼部侍郎,署吏部事。

谥号文简。吕柟承张继“关学”,修正和扶救程朱理学、陆王心学②,以穷理实践为主③。观吕氏作此谱的目的,其自序已有说明:“惟我圣皇,具《关雎》、《麟趾》之义,笃爱民好士之心,迩乃定郊庙之大礼,复雅颂之古乐,本末具举,质文兼修,正所谓建中和之极,而行以位天地育万物者也”。④

“复雅颂之古乐”,此正是吕氏作此谱的目的之一。《诗经》乐谱传至明朝,所剩寥寥,“《三百篇》之雅音绝响矣”,既然朝廷“敦崇古道,修明礼乐”,吕氏就趁此东风,完成此谱,以此“仰赞圣皇中和之化”⑤。谱成后,命六馆诸生皆学“,以养其性情之正,育其和平之德,仰副我圣皇教养之厚意也。”吕柟学术思想体系中“仁学”占据极重要的成分,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张,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切身躬行,强调礼乐修身的作用。

这份乐谱就可看成是其为仁修身的一个实践成果。吕氏一生著述宏富,⑥《诗经乐谱》成书于嘉靖十五年(1536,时年58岁)八月⑦。共六册,十八卷。全书包括:六调图谱、礼字集:钟磬调三卷、乐字集:琴调三卷、射字集:瑟调三卷、御字集:笙调三卷、书字集:箫笛调三卷、数字集:埙箎调三卷。以儒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命名,列出六调。此六调即六种(类)不同乐器记谱。

《诗乐图谱》只选取《诗经》中部分曲目,作者自序说“:《诗乐图谱》者,取《诗经•周南•关雎》以至《商颂•玄鸟》可歌之诗八九十篇,被之八音,以为图谱者也。”之所以选取这“八九十篇”,是因为所选曲目“皆关系伦理,切近身心者”⑧。“八九十篇”曲目具体如下:国风部分有周南:《关雎》、《葛覃》、《卷耳》、《桃夭》、《兔罝》、《麟之趾》;召南:《鹊巢》、《采繁》、《采蘋》、《甘棠》、《羔羊》、《驺虞》;鄘风:《定之方中》、《干旄》;卫:《淇奥》、《竹竿》;郑风:《缁衣》、《女曰鸡鸣》;齐风:《鸡鸣》;魏风:《伐檀》;秦风:《小戎》、《蒹葭》、《终南》、《渭阳》;曹风:《鸤鸠》;幽风:《七月》、《东山》、《九罭》、《狼跋》。

小雅部分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鹤鸣》、《白驹》、《斯干》、《无羊》、《蓼莪》、《信南山》、《大田》、《頍弁》、《鱼藻》、《采菽》、《都人士》、《黍苗》。

大雅部分有《文王》、《棫朴》、《旱麓》、《思齐》、《灵台》、《行苇》、《既醉》、《假乐》、《泂酌》、《卷阿》、《抑》、《崧高》、《烝民》。颂部分有周颂:《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昊天有成命》、《思文》、《臣工》、《丰年》、《雝》、《敬之》、《载芟》、《酌》;鲁颂:《駉》;商颂:《玄鸟》。

以上共81首曲目。吕柟在自序及郑汝舟的跋中多次提及监生卫良相,如:“选知音监生卫良相等,率其友百余人,选前诗篇目,每歌咏,谐之音律。未及期年,卫良相于前诸诗,皆能绘图画谱”⑨,“今卫良相等已写图按谱,编次成书,名曰《诗乐图谱》”⑩“,卫良相编乐谱既成”輯訛輥。

从这些记载汇总来看,卫良相在此谱成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径野子内篇门人录》记载:卫良相,字希周,山西绛州人,贡生。从选篇目、谐音律,到绘图谱,编次成书,可以说,卫良相全程参与此谱成书的整个过程。这里有一种可能,就是声乐谱主干谱由吕氏确定,其他器乐谱则交由卫良相等人“绘图画谱完成”。

但无论怎样,恰如《历代诗经著述考》所下结论:“虽署吕柟撰,实卫良相等所编次。吕柟乃主编而已”輰訛輥。据《陕西省志•著述志》载,此谱“今藏北京图书馆”輱輥訛,笔者查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未见原书,有一缩微胶卷,封面题十九卷,实际是把“诗乐图谱目录”亦作为一卷,无序。

南京图书馆亦有此书缩微胶卷。据《钦定续文献通考•乐考•卷一百五》载,此书在“柟去任后,其谱失传”輳訛輥,可知清人已罕见此书。

二、《诗乐图谱》所用的乐器

《诗乐图谱》实际是一份总谱的六种分谱记法。所涉乐器包括:钟、鼓、金钟、玉磬、琴、瑟、笙、箫、笛、埙、箎、柷、敔等13种。每种乐器均配有图片。现据谱前文字分别加以说明。

钟、鼓是统领诸乐的节奏乐器,此处的钟指的是“镛钟”,所谓“钟大为镛、大钟为镛”。鼓,据此谱“柷”的说明可知此处指“贲鼓”,“贲”即大,贲鼓又名大鼓、足鼓。“贲鼓维镛”,此二器如琴瑟一般,经常一起使用。《诗乐图谱》有一镛钟,一贲鼓。准备行礼前,先击鼙鼓12次,由缓渐急,再击12次,由急渐缓;然后擂鼓120次;再鼙鼓与鼓齐击12次;停;击鼓钟各一,这样完成第一通。第二、三通如前,只是结束时,二通,鼓、钟各击二声,三通,鼓、钟各击三声。诗乐每章结束则各击鼓、钟一次。

金钟、玉磬各16枚,合十二律四清声。分上下两层排列,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为下八音;夹钟、太簇、大吕、黄钟、应钟、无射、南吕、夷则为上八音。

琴共有七弦,为合六律,只用六弦,或去七留一,或去一留七。一弦为合、二弦为四、三弦为上、四弦为尺、五弦为工、六弦为六。为避免合奏时弦声被屏蔽,以达声音最大化,右手只用“勾、挑”輴輥訛指法,仅用空弦音,左手不按徽位。这种做法,在后来的《诗经乐谱》中被部分沿袭使用,如《诗经乐谱》中的“琴谱”也一律用空弦散音。

瑟共25弦,中间弦(黄弦)不用,前12弦、后12弦,相邻两弦为同一音。一二弦为合、三四弦为四、五六弦为上、七八弦为尺、九十弦为工、十一十二弦为六。演奏时既可用双手,亦可用单手。这种定弦与记谱都有别于熊朋来《瑟谱》輵訛輥、朱载堉《律吕精义》、《诗经乐谱》等谱。

笙调极难,用十七簧笙,多以前面取两管之声,合六律。一六为合、五为工、四为尺、三为上、二为四。

箫笛为六孔,合六律,用六字。一孔“:阴一”对应“合(黄)”、二孔“阳一”对应“四(太)”、三孔“上(仲)”、四孔“尺(林)”、五孔“工(南)”、六孔“六(清黄)”。

埙箎,此谱作者认为这两件乐器是“调味者”。埙五孔(不含吹口)五音,放之为一孔音;箎七孔(含吹口),二者皆用六孔音。埙箎其孔尽合时,则为黄钟;其孔尽开时则为应钟。柷和敔是雅乐中常用的两件乐器,诗乐中也使用,其形制与功能与其他雅乐中使用的基本相同。柷,状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击三次柷,然后击镛钟,然后贲鼓、镛钟,诗乐偕作。柷还有节制节奏作用。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止乐乐器。

三、《诗乐图谱》的谱式与音乐特点

《诗乐图谱》十八卷共记录81首作品的乐谱。其记录方式为:在《诗经》歌辞的下方以小字体,分律吕谱字与工尺谱字分别记录音高。然后按乐器的不同分成六个部分,每部分三卷,记录一种或两种乐器的乐谱,这些谱字记录在《诗经》歌辞的左方(图1)。这六部实际上就是六种(类)乐器的分谱记写。以下以周颂《清庙》为例,将六种(类)乐器的分谱合成一份总谱,以反映此谱的全貌。

这份乐谱从声乐谱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一些特点。声乐乐谱只用六个音高谱字:合(黄)、四(太)、上(仲)、尺(林)、工(南)、六(清黄),一字一音,不详记节奏;从81首乐曲的起音与落音来看,共有34首起落音相同,占42﹪,大部分乐曲起落音不相同,此谱不遵守“起调毕曲”原则;从调式来看,以四(太)结尾的乐曲有64首,以合(黄)结尾的乐曲有12首,以上(仲)结尾的乐曲有5首;此谱的器乐记谱突出了按数字顺序记谱的原则,或依孔序(如笙、箫、埙等),或依弦序(琴、瑟)、或依乐器排序(钟、磬),方便了读谱与演奏,简洁明晰,一目了然。

四、《诗乐图谱》与其前后诗乐谱的关系

笔者取宋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元代熊朋来《瑟谱》,以及晚于《诗乐图谱》的朱载堉《乡饮诗乐谱》、乾隆敕撰《诗经乐谱》等四种谱,以各谱《关雎》首章为例,比较它们的异同。

《仪礼经传通解》遵守“起调毕曲”原则,正宫用七声:黄、太、姑、蕤、林、南、应;《瑟谱》与此同;《乡饮诗乐谱》用黄钟宫一调五声:黄、姑、蕤、南、应;《诗经乐谱》用康熙十四律,分阴阳(清浊)二均,在律制、音高谱字、宫调、乐器等方面均与此前乐谱不同。

这五种乐谱,从音高上面推断,每种乐谱都不相同,这不仅体现在所用谱字各不相同,且实际音高也不一样。可以看出,五种乐谱之间并无传承关系。亦如吕氏所说“《三百篇》之雅音绝响矣”,故而另起炉灶,“每歌咏,谐之音律”,重新谱写乐谱,最后按序编成。

五、《诗乐图谱》的文献价值与历史价值

第一,《诗乐图谱》是古代为数不多的传世诗乐谱,尽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批评此谱,“其谱专取黄钟一调,即朱载堉以笛合字为宫声之法也;歌字不论平仄,亦不取某字起某字止之例;钟磬止用黄、大、仲、林、南、清黄六音,而虚其十二不用,琴瑟止用六弦,盖以意为之,不知而作者也。且自《周南》至《商颂》仅八十余谱,乌思与语全诗之盛美”輷訛輥,但综观清代以前,现今留传下来的诗乐专谱,这应该是最早的一份。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第二,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的诗乐谱用律吕谱字记写,熊朋来《瑟谱》用律吕谱字与工尺谱字合记,到明中期吕柟编《诗乐图谱》声乐谱与器乐谱分列,既沿袭了熊朋来的组合记谱的方式,又创用顺序记谱方式来记录器乐谱。这种诗乐记谱方式对后世影响甚大。之后的李之藻《判宫礼乐疏》、乾隆时编撰的《诗经乐谱》都受此影响。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些民间的记谱方式,比如潮州音乐的二四谱,也是采用此种顺序记谱方式记写,二者间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不好判定,但至少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宫廷中产生影响,对民间的记谱也很可能产生示范效应。

第三,从已有文献看,《诗乐图谱》在诗乐谱系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是整个诗乐谱系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第四,吕氏编撰《诗乐图谱》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习学此谱,达到修身养性、礼乐修身、礼乐治国的目的,历代诗乐谱都突显出这一特点。吕氏编成此谱后,“初入太学,闻弦歌之声,雍容和鸣。又见行冠射礼,从容揖逊,恍若身游于凤仪兽舞之世。窃思古昔帝王,以礼乐治天下,以今所闻见推之,亦可以相见三代当时之盛矣”,看来他的目的是达到了。




本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附件,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附件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博客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麦屯网

网站简介:专业发烧音乐试听,最新专辑,发烧器材评测,音乐影视信息交流。

联系我们

  • 反馈邮箱:sorry16817#gmail.com

麦屯博客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maitu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