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殷墟埙的乐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7:5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殷墟是晩商埙最集中的出土地。目前,已经出土了14件埙,其中10件保存较好,有详细测音数据。

为表述方便,下文将殷墟出土埙统称为殷墟埙。殷墟埙的形制基本都是小平底卵形,一个吹口、五个按音孔,这是后世埙的形制基础。殷墟埙的测音数据表明,其音高数量明显增加,音乐性能显著提高。因此,对殷墟埙的形制类型及其乐学特征的研究,对研究晩商音乐发展情况极为重要。本文试图在较全面收集殷墟埙的基本数据基础上,借鉴已有学术成果,对其进行基本类型和乐学特征两方面研究。

一、殷墟埙的基本类型

目前,将殷墟埙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进行类型划分的研究成果有:李纯一将上古埙根据外形分成五类,即卵体、球体、榄核体、扁卵体和筒体,每一种类型下再划分各种子式,其中,殷墟埙统一属于卵体类的平底式;①方建军将新石器、夏、商时代的埙依据其腹部的特征分成圆腹形、折腹形、扁腹形和直腹形四类,圆腹形和扁腹形下再划分子式,其中,殷墟埙统一属于圆腹形埙中的小平底、吹孔端锐、似半卵形的子式,并且,方建军还认为殷墟时期仅有此类形制的埙盛行。②

上述研究成果是研究者在较长历史纬度下对埙进行的宏观类型划分,这种划分虽基本符合殷墟埙的形制特点,但从微观角度上对殷墟埙及其细致分类却并未提及。站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上,笔者试图从形制特点、文化分期和音乐性能等方面,对殷墟埙进行进一步的类型划分。

目前仅发现殷墟一期和二期埙,殷墟一期为侯家庄1550大墓的白石埙,而除此之外其他埙皆属于殷墟二期。属于一期的白石埙的前后左右四面都有一翼而无底,虽其形制特点与二期埙相差无几,但从文化时期的视角来看,却有云泥之别。笔者暂将它细分为殷墟一期类型即I型埙,把殷墟二期埙划为II型埙。考虑到以后可能还有其他殷墟一期埙出现,把属于殷墟一期的白石埙作为I型下的一个子式Ia式。单从形制上,很难再将殷墟二期埙进行更细的类型划分,除各埙之间具体部位的尺寸有差异(但没有明显规律)外,其他最大的不同就是各埙的音孔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同。比如殷墟妇好墓三件埙的正面三个音孔大小差别很小,而刘家庄北121墓的四件埙和后岗12号墓的一件陶埙的正面音孔都是左上音孔明显较小,另外两个音孔大小基本一样。因此,可以把殷墟埙的II型再分出两个子式:IIa式和IIb式。其中IIa式为正面音孔大小区别不明显的埙,包括殷墟妇好墓埙、小屯西地237号墓埙、侯家庄1001大墓骨埙和白陶埙;IIb式为正面音孔有明显大小区别的埙,包括刘家庄北121号墓埙和后岗12号墓埙。有些埙如侯家庄1001大墓骨埙和白陶埙,其正面音孔的大小也略有差异,但不明显,不再单独划出一类,将其归入IIa式里。结合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埙的形制也属于殷墟二期的IIb式,而且该墓出土的大埙的音高已经接近连续十二个半音,本文推断:殷墟二期埙可能经历了先是在a式埙的基础上发展,稍后才出现了b式埙,在b式埙出现以后,两式埙又并行发展的过程。

二、殷墟埙的乐学特征

对殷墟埙测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殷墟埙的音乐性能。结合殷墟其他出土乐器的测音数据及其音乐性能,即可分析出整个殷墟时期的音阶和调式发展情况。下文先就殷墟埙的测音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殷墟出土乐器奠定基础。

(一)殷墟埙的乐学特征

1.音高、音程特征

殷墟埙有四件未见测音数据,通过对现有殷墟埙的测音数据分析,笔者发现以下特点:

(1)殷墟同一墓葬出土的成对的大埙或小埙之间音高基本相同。例如:刘家庄北121号墓出土的两个大埙M121:10A和M121:10B,两个小埙M121:10C和M121:10D,的测音数据基本相同;殷墟妇好墓同出的两件大埙的测音数据也基本相同。另外,辉县琉璃阁150号殷墓出土的两件小埙的测音数据也基本相同,虽然琉璃阁不在殷墟范围之内,但是其150号殷墓属于殷墟文化二期,同样可以作为同时期文化现象看待。

(2)殷墟同一墓葬中出土的大埙和小埙之间的音高关系有相对应的规律。例如:刘家庄北121墓出土埙的大小埙之间的音高相差大十度,妇好墓出土埙的大小埙之间音高相差纯八度,同属于殷墟文化时期的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埙的大小埙的音高相差大三度。对于以上现象,陈荃有提出:“从成对大埙或小埙音高相同可以认为,这种大小埙音高的相差音程不同,当不是制作技术和音高观念问题,而因为使用的不同所致。几例出土报告和测音数据除说明晚商已具有调高观念外,也说明埙器在此时期已成系列化发展,具有更宽广的旋律表现范围。”③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把大十度音程看成一个八度外的大三度,这些大小埙之间的音高关系可以反映出,在殷墟文化前期,大三度和纯八度音程是较多使用的音程。同时,殷墟前期,埙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体系,调高范围已经逐渐扩大。

(3)殷墟埙的全闭孔音高以G出现最多。所有殷墟埙的最低的音是g,最高的音是a3,这既说明当时人们对埙的音域的选择可能是以人声的音域为基础而在人耳的接受程度范围内又有所扩展的,又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声”的选择,可能也是接近于黄翔鹏先生提出的在磬的音高上反映出来的C4(即c1)的,④因为一般人声的最低音上方四五度音往往是所谓的“中声”所在的音区,比较符合人耳的听觉机制。

(4)从保存较好、发音质量较高的殷墟埙的测音数据来看,殷人对音高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抛开吹奏技巧和殷埙的音高质量,单从音高数量上说,殷埙的发音已经明显具备了演奏较为丰富旋律的可能,但是,如果在当时殷人没有掌握现代人的演奏技巧,这些音高能否被使用就不得而知了。

(5)在相邻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上,殷墟埙明显比之前埙音程关系丰富。晚商五音孔埙之前三音孔,以内埙的相邻音高多呈三、四、五度的音程关系,殷墟埙的测音表明:大、小二度音程已经是很常见的邻音关系。这为演奏较为复杂的旋律准备了条件,也反映出殷人对音程的更进一步认识和运用。

(6)殷墟出土埙的测音情况还表明:晚商时期的音阶应该不一定只是用五正声,很有可能用“二变”,这时期埙的音高已具备使用七声音阶的可能,但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七声音阶是否被有意识的使用不得而知;另外,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编号为M5:30的大埙、侯家庄1001墓出土的骨埙及琉璃阁150号墓出土的编号为M150:43大埙的测音都基本接近连续半音关系的十二律,此现象说明晚商时期的音乐实践中可能已经使用变化音,这时期,十二律可能已经齐备。

2.音列、音阶、调式特征

在殷墟埙的测音数据中,g和b作为最低音的情况最多,其他各埙的最低音也都在上述使用较多的音高范围之内。因为对殷埙的吹奏方法及实践中的用音情况无从考证,所以下文只能在现有的测音数据基础上,探讨殷墟埙的音阶和调式的大致情况。

根据殷墟埙的测音,黄翔鹏认为:至少在晚商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完整的七声音阶。⑤李纯一认为:殷墟埙是一种偶用五声和二变、但以四声为主并可以进行简单转调的新式埙,殷墟埙反映出殷人具有多种音程、调式和调性等观念,这就为发明十二律准备了一定的必要前提条件。⑥

通过分析现有测音数据,笔者发现:如以c1为宫、只考察殷墟埙的正声,除后岗M12埙没有c1音外,妇好墓大小各一件埙都有宫、商、角音,刘家庄北M121出土的两件小埙都有宫、角、徵音,侯家庄M1001骨埙有宫、商、角、徵、羽音,同出白陶埙有宫、商、羽音。另外,琉璃阁出土两件小埙的音高有宫、角、徵、羽音,大埙有宫、商、角、徵、羽音。其中,有几例埙的测音中有“变声”出现。宫、角音是除白陶埙以外每一例殷墟埙都有的音。五声音阶没有出现。五个正声完全出现时往往同时伴有“变声”出现。在西北岗M1001骨埙和琉璃阁大埙的测音中,都出现以c1为宫的1234567和1234567两种七声音阶同时存在的情况。

如不以c1为宫,后岗M12埙有F和G两种宫音可能,其音列都是“宫—商—角”;刘家庄北M121编号为10A的埙,有B和D两种宫音可能,编号为10B的埙,其音高关系较乱,宫音位置确定后最多有两个正声,编号为10C和10D的埙,有B一种宫音可能,其音列结构是“宫—商—徵—羽”加变徵;西北岗1001墓白陶埙因吹口微损,D作宫音的可能性更大,其音列结构是“宫—角—徵—羽”,同时有变徵、变宫及闰;妇好墓三件埙中小埙(标本号303)的宫音有D和F两种可能,其音列结构分别是“宫—商—角—徵”加闰和“宫—商—徵—羽”加变宫,标本号是29的大埙有D和F两种宫音可能,其音列结构分别是“宫—商—角”加清角和“宫—商—徵—羽”加清角和变宫,标本号是30的大埙有连续9个半音关系的音高,已经有吹奏六声音阶的可能,其中大多数音高都有作宫音的可能;西北岗M1001骨埙的宫音位置有多个可能且能演奏多种不同音阶,随着宫音位置的变化,三种七声音阶都已经出现(琉璃阁出土大埙的测音中也反映出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证实了黄翔鹏提出的“至少在晚商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完整的七声音阶”的观点。⑦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宫音多出现在C、D、F、F、G、B位置,其中,C和D出现次数最多。殷墟埙的音列结构主要有三音列和四音列两种,在C为宫时,三音列较多且有两种类型,即分别以宫、商为基础和以宫、角为基础;在其他宫音位置上,四音列最常见,也有两种主要类型,即“宫—商—徵—羽”和“宫—角—徵—羽”,和李纯一论述的殷墟埙所反映出的“四声”情况基本一致。由此看来,殷墟三音列埙是四音列埙的基础。殷墟埙的音阶中往往有“变声”出现,殷墟埙的测音数据中,五声音阶没有出现。

因为殷埙的音列基础相对统一,所以笔者认为:其发音质量对判断其音列基础影响不大,但却会影响对其具体音阶的判断。殷墟编磬和编铙一般有三个音高,相比之下,殷墟埙使用的音高比编铙和编磬多。在音乐实践中,殷墟埙应该以演奏旋律的为主。

(二)殷墟埙的发展演变过程推断

目前,商代的埙几乎全在今河南境内出土,早商时期的埙的按音孔数目只有一个,中商时期则演变为三个按音孔,而到了殷墟文化代表的晚商时期则突然出现了五个按音孔的埙。本文对早商时期的埙为何比此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埙简单,而晚商时期瞬间出现五音孔埙的问题不作探讨,仅对殷墟埙的发展过程作简单推断。首先,本文所搜集的殷墟埙肯定都是有乐器功能的埙,不是单纯玩具。其次,该推断是根据殷墟埙的文化分期、形制、音乐性能,在上文对殷墟埙进行乐学特征分析基础上进行的。

本文认为,目前属于殷墟一期的埙只有侯家庄1550墓白石埙一件,其形制是四面有翼无底的卵形,其底部的特征是目前发现的殷埙中独有的,这可能跟它的制作材料有关,也可能就是要突出其开管性能下的音色和音量。但是,这种型式的埙应该不是殷墟一期埙的一般型式,只是其中一种数量较少的独特型式,后来二期埙中再没有出现这种型式。在殷墟一期应该还有其他型式的埙,这些型式中,应该既有和殷墟二期埙相似的型式,也有和二期埙有较大差异的型式,到殷墟二期时,这种和殷墟二期埙有较大差异的型式没有得到较好发展而慢慢消失了。殷墟二期埙主要包括两种型式,其中的a式埙即正面音孔没有较大差别的类型埙,是在殷墟一期埙的平底卵形正面音孔大小接近的型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来b式埙即正面音孔其中左上音孔和其他两个音孔差别较大的埙,是在a式埙的基础上为适应音乐性能的需要调整音孔而形成的,两类埙都出现以后开始并行发展。

综上论述,笔者认为:

1.殷墟埙多出现于殷墟文化二期,殷墟三、四期埙未见出土。这说明殷墟埙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期在殷墟文化二期,三、四期未见出土和一期出土很少应为不正常的现象。

2.殷墟埙的形制虽然较此前各时期相对统一,但在正面音孔的大小关系上和音乐性能上稍有区别,可以作为我们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3.殷墟埙的测音表明晚商可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十二律也可能接近完备;大小二度等音程关系也已经被认识和使用;宫音多出现在C、D、F、F、G、B等音高位置;殷墟埙的音列结构主要有三音列和四音列两种,三音列埙是四音列埙的基础;殷埙的音域是在人声的音域基础上增益的,体现了殷人对音高的审美取向;当时的调高范围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扩展。

4.殷墟埙是比殷墟编磬和编铙更具旋律表现力的乐器,是当时音乐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旋律乐器。

5.殷墟埙经过殷人长期的音乐实践,不断探索、改进,虽没有完全统一的形制和音乐性能,但是,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对后来埙类乐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附件,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附件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博客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麦屯网

网站简介:专业发烧音乐试听,最新专辑,发烧器材评测,音乐影视信息交流。

联系我们

  • 反馈邮箱:sorry16817#gmail.com

麦屯博客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maitu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