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密森尼民俗节的历史与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22:2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就会想到日本 1950 年实行的《文化财保护法》、韩国1962年以来进行的一大批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中国2006年建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多样方案,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开创的不少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此外,还有不少其他亚洲、拉美和欧洲国家也有值得关注的保护方案。然而,在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还没引起政治家特别的注意。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没有通过类似日本、韩国、中国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没有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8 年启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也未签署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年所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更让不少外国人感到惊讶的是,美国政府没有文化部。

不过,美国虽然没有建立像很多其他国家那样系统的文化行政机构,但是我们不能说美国政府完全不考虑本国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也不能说美国观众不欣赏本国和其他国家的传统艺术。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文化行政机构、经济来源和展览场合都比较分散。②

美国政府的文化机构当中,知名度最高的有三个:(一)国家艺术赞助基金(National Endowmentfor the Arts);(二)议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三)史密森尼博物馆(Smithsonian Institution)。这三个部门的规模都比较大,并都把部分资源用于保持和弘扬本土民间艺术方面。国家艺术赞助基金是由美国议会于 1965 年建立的,它的宗旨是为了鼓励各种不同的艺术活动。它 2011 年的基金有 155,000,000 美元,其中的一小部分花在民间和传统艺术项目上。③

这些项目中包括一个在 1982 年以有意模仿日本的“活国宝”制度进行的年度《国家遗产优秀艺术家》(National Heritage Fellow)认定。④

议会图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但是它的宗旨不限于收集图书。它下设的美国民俗中心(American Folklife Center)由美国议会于 1976 年创立,目的为“保持和展览美国民俗”,其主要活动包括收集和保持全国及全世界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化和口头历史。⑤

史密森尼博物馆建立于1846年,是全世界最大的系列博物馆。它下设的史密森尼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Smithsonian Center for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就是主要从事传统知识及艺术的研究、展览、保护和传承的,著名史密森尼民俗节都是由这个中心举办。⑥

一、史密森尼民俗节的历史和目的

首届史密森尼民俗节于1967 年举办。当时史密森尼博物馆的总秘书 S. Dillon Ripley,是位鸟类学家,但是他对文化展览方面的主张和策略却很先进。

1967 年 2 月他在向博物馆理事会报告首届民俗节计划中把他的想法介绍得很清楚:史密森尼博物馆虽然收集到了全世界最多的美国民间手工艺品,但是像我们国家所有其他博物馆一样,我们民间文化展览既不全面也不正确……史密森尼博物馆和其他研究单位从未使用过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实行大规模的美国民间文化田野考察方案。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所以我们博物馆方面缺少专门知识和合适的美国民俗学田野项目……给传统手工艺人、舞蹈家以及音乐家组织一个表演场合,我们就可以确定无疑地展现我们民间传统的繁荣情形。同时在我们组织的跨学科研讨会上,有共同兴趣但是平常互相没联络的人———包括学者、政府干部、基金会代表以及感兴趣的老百姓———就可以一起研究这些传统的意义。⑦

Ripley 总秘书另外曾经说过更令人难忘的一句话:“把乐器从陈列柜里拿出来,让它们响起来!”⑧首届史密森尼民俗节的活动是1967 年 7 月 1 至4 日在华盛顿市国家广场(The National Mall)举行的,84名手工艺人和演奏者都来自美国国内。其中有纽约州的爱尔兰民间舞蹈队、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民间舞蹈队、一名印第安纳伐鹤部落沙子画家、一名南卡罗莱纳州民间篮子编织女艺人、一名北卡罗来纳州传统筝的民间制作者、新奥尔浪市黑人的传统铜管乐队、华人过年庆祝民俗,以及很多不同种族的、不同州来的民间歌手和民间合唱团等多种演出和其他活动,⑨共有431,000 位当地居民和游客参观了这四天的活动。同时民俗节也得到了政治家和记者们的好评,⑩一名《华盛顿时报》记者对民俗节的成功有如下评论:史密森尼博物馆的大理石展览馆摆满了美国手工艺人好久以前所制作的美丽旧物品,但它们的制作者已被忘记。这些博物馆展览品使我们怀旧似地想到我们的民间艺术遗产;它们被谨慎陈列、细心识别,却无生命。但是民间艺术传统实际上没有消亡,它昨天在国家广场上突然复活了,令几百参观者感到很惊奇。

最早的几届民俗节都是集中在美国的本土文化上:组织人员每年都会选择几个重点,其中最常见的有美国印第安不同部落的民俗、美国黑人的艺术、美国普通工人的工作文化和某一个州的特殊文化遗产(例如,1968 年的特定州是得克萨斯州)。几年后,民俗节增加了一个叫做“新世界的老民俗”(Old Waysin the New World)之新节目。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部分美国人的祖先都是从其他国家移民来的,因此这个新节目同时请来了分散在美国不同社区的以及他们祖籍国家的当代民间艺人,以鼓励双方互相欣赏彼此的演出、互相学习和交流,并做比较性研究。1973 年第一次展示了这个新节目,重点国家及其在美国的离散社区是英国和南斯拉夫以及美籍英国、南斯拉夫人。后来,史密森尼民俗节又开辟了“特定国家”(Featured Country)的节目,即邀请一个国家来单独介绍它的传统艺术。第一个“特定国家”是美国南边的邻国墨西哥(1978 年);80 年代的“特定国家”还有韩国、法国、印度、日本、苏联和几个加勒比海的海岛。80 年代以来的民俗节有过不少以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为主要内容的节目。

史密森尼民俗节从一开始就注重民间艺术。例如,“特定国家”节目应“介绍非舞台上的 、地道的艺术,在大众媒体上、旅游时见不到的”。   

借用中国目前很普遍的说法,史密森尼的决策者们早在 60~80年代就提倡“原生态”审美观,对舞台上改良的、编创性的表演不太感兴趣。这也使得史密森尼决策者们和其他国家文化部门的目标有时会出现分歧。

例如,苏联1988 年参加民俗节,当时的苏联文化部喜欢支持体制性的、改良的民族乐团和专业歌舞团的演出,而不是送真正的民间艺人到国外作为国家的代表。但经过长期的沟通,最后的节目包括了来自不同的城市和农村的多样内容。

美国的史密森尼民俗节迄今已有近四十五年的历史。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它为什么开始于上世纪的60年代?又为什么能够继续到现在?据我的观察,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因素,首先是 60 年代美国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本土文化价值的态度变化。虽然 19 世纪、20世纪初美国在工业、国际贸易、技术革新、武力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但是一提到“艺术”或“文化”这两个概念,当时的上层阶级立即想到的是他们崇拜的欧洲古典榜样。凡是有才能的美国年轻的音乐或美术学生,都渴望去欧洲学习。美国著名小提琴家 YehudiMenuhin 1926年到欧洲拜罗马尼亚音乐家Georges E-nescu 为师;美国好几名颇有影响的作曲家,包括Aaron Copland,20 世纪初都到巴黎向法国作曲家 Na-dia Boulanger学习。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但是同时也有个别的学者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即已对美国当地民间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产生了兴趣,觉得这些传统是自己国家很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值得记录下来。

建立于 1928 年的美国议会图书馆美国民歌档案馆(Archive of American Folk Song)保存了早期的民歌田野资料,其中包括由先后两位馆长 John Lo-max及 Alan Lomax 所组成的“父子队”的工作。他们从1933年开始经常带着录音机、照相机下乡记录各州包括美国黑人的民间音乐和民间故事。

也有个别早期的学者和唱片公司帮助过一些民间歌手宣传他们的艺术,并为他们安排演出和录音机会。

从 1928 年到1934年在美国举办了四个规模较大的民间艺术节,其中三个是在民间音乐丰富的阿巴拉契亚山区。

至 40年代,美国民歌以及个别的民歌手(例如著名的WoodyGuthrie)已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也学唱民歌,并发起了民歌复活运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顶点。

我们可以说,这前几十年的民歌研究和民歌复活运动是史密森尼民俗节举办的基础。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社会历史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上世纪的 60 年代是主要转折阶段。60年代以前,美国南部还在实行种族隔离,南方很多地区的黑人登记投票很难,在教育、职业及平常生活上的各方面仍受到歧视。

同时美国印第安人仍受到严重压迫,部分本土语言、民俗、艺术被消灭。美国亚裔、墨西哥人也遭受不平等待遇,女性在教育、职业和经济以及法律上的权利也都很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各层阶级的积极分子和个别的联邦政府决策者对社会和法律方面变化的要求越来越强,以致 1964 年美国议会通过了“平等权益法案”(CivilRights Act),以保证所有美国公民待遇平等。

60年代的“平等权益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涉及了各族裔,频繁的游行和群众活动使它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史密森尼博物馆的决策者受到了时代精神深刻影响,举办首届民俗节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宣传和提倡尊重美国不同种族的艺术遗产。为了这个目的,史密森尼民俗节从一开始就重视教育功能、学术性研究以及地方文化权利的体现。

民俗节的组织原则因此也就比较特殊:博物馆的学者不会单独决定节目的具体内容,而尽量地跟特定地区的文化专家和传承人合作,根据当地人的标准及愿望来展示他们的文化。

为了方便艺术家跟参观者能够进行面对面交流,避免“异国情调”陌生的感觉,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在国家广场上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和大帐篷里或者在草地上,使得整个活动气氛比较轻松(图片一、二)。用当时史密森尼博物馆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 Richard Kurin 的话说,民俗节是代表“老百姓的、老百姓创造的、为老百姓服务的文化”(culture of,by,and for the people)。

他认为,民俗节最大的优越性是“以传承人自己的声音展示、介绍和解释自己的文化”。每年的民俗节中,史密森尼博物馆都要从不同国家和美国不同的州邀请几百个艺术家及有关政府官员来华盛顿参加演出,而且在几年前就要跟特定国家或州政府、学者、社区组织合作,计划节目内容和代表,这对博物馆有限的人力、经济资源要求颇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俗节怎样能够继续到今天的呢?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它很受欢迎。

每年平均参观人次超过1,000,000,美国政治家一般也支持民俗节(很多政治家希望能够宣传自己代表的州),有不少国家、地区、美国州及其他社区都愿意参加。举办民俗节的经费有多样来源:一部分来自美国联邦政府,但是大多数是由不同的文化教育基金会、私立公司、特定州或国家的旅游业和政府部门等提供。

其次,民俗节组织者每年培养几百名自愿者参加各种有关民俗节的具体勤杂工作。有不少年轻学者、学生、民间文化爱好者,认为参加美国规模最大的民间艺节节是很有价值和很荣幸的事情。像美国大部分的艺术方案一样,民俗节的人员和经济来源多样且分散。但是尽管如此,每年仍然能够在十天内吸引一百多万参观者前来欣赏本国和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表演。

二、2007 年的民俗节

2007年,我第一次有机会参加和观察史密森尼民俗节。那一年的活动有三个大项目:(一)湄公河———文化连接 (Mekong River: Connecting Cul-tures);(二)北爱尔兰在史密森尼博物馆(NorthernIreland at the Smithsonian);(三)弗吉尼亚州文化之根(Roots of Virginia Culture)。

参加湄公河部分有来自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以及中国云南省的五个代表团 ,一共有一百七十多名艺术家。

因为民俗节的组织者知道我经常去云南做田野考察,比较熟悉一些云南传统乐种和民间音乐家,所以他们请我参加了云南代表团的翻译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云南的六十多个代表服务,每天轮流为他们的演出报幕,为他们跟参观者或史密森尼主持人交流做翻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提供各种帮助。

虽然我们协助云南代表团表演的工作很忙,但是我每天仍能抽空去参观湄公河其他代表团的演出和手工艺展示。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因为它让我能作为半个局内人观察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民俗节,比较它所提倡的理想和客观实践。

第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开幕式。参加的国家、地区或州都安排政界代表发言,介绍他所代表地方的文化和愿望以及参与民俗节的意义。有很多美国要人,包括不少参议员、众议员以及史密森尼博物馆的总秘书会出席开幕式。同时很多在华盛顿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专家也来参观、交流。这使每年的开幕式带有多方面政治、文化及专业交际含义和功能。

2007年的开幕式于 6 月 27 日举行,湄公河地区四个参与国家的代表都做了发言。首先越南文化部长介绍了越南在目前发展工业化社会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政策,也说到民俗节能够增加文化交流,使更多的邻国和美籍越南人了解越南。其次中国驻美大使提到湄公河的跨国性,并说这条“黄金水路”为六个沿河国家都带来财富;他最后着重介绍了云南省风景及文化的魅力和经济开发计划。接下来泰国大使着重谈了泰国在湄公河地区减轻贫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并提到是湄公河让这个地区的所有民族连接起来。最后,柬埔寨驻美大使馆的代办说到湄公河在整个地区日常生活上的角色,提到柬埔寨及邻国的互相文化影响,并提醒观众要保持文化遗产就需要互相帮助和合作。

另外在开幕式上好几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州的艺术家还上台为观众进行了表演。例如,湄公河地区的几个开幕式代表节目中包括来自云南的五位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手身穿着民族服装一起演唱酒歌。北爱尔兰的节目里有两名风笛家吹奏两种不同风格的风笛。

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美国公民的祖先就是从北爱尔兰移民来的,而风笛在美国很普遍,所以这两个节目对不少观众来说有特别的意义。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代表节目包括两位黑人民间歌手演唱蓝调。这是很有代表性的黑人歌种。

每天时间都安排很满:从 11:00 开始一直到17:30,云南代表团的音乐家分别要在不同舞台上表演四次,有民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每场节目演出45至 60 分钟。演出当中会有一个报幕员用汉语跟云南艺术家对话,并且用英语给观众介绍每一个曲目。

因为史密森尼民俗节强调教育性,所以组织者鼓励报幕员比较系统地介绍每位演唱者、演奏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演唱的歌词、演奏曲目的意思等表演内容,以便观众深入了解和欣赏他们的演出。例如,一名美国报幕员Jeff Crosby,2007 年 6 月 30 日用以下的方式在“九龙舞台”上介绍云南德宏州傣族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的演出。在短短的一分钟内,Jeff 不但做曲目的报幕而且简要地介绍哏先生的个人历史、傣族的跨国性、葫芦丝及巴乌的特点等内容。根据民俗节的习惯,他一直保持比较放松的气氛。他很即兴地说:下一个节目是哏德全先生。他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他以前来过一次美国,跟我参加过一个长期进行的有关湄公河地区的项目,我们有好几个人参加。他是傣族,而傣族实际上跟东南亚的傣族有很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区的傣族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但是每个地区的傣族也有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他马上要吹这个乐器,是个簧片(吹奏)乐器,叫作葫芦丝,是用喝酒用的葫芦制作的。而这位一直在制作着这些乐器,他在对面的“竹子手工艺品”(展览地)有帐篷,他一直在创作曲子并且宣传这个乐器。

他准备用葫芦丝演奏一首曲子,叫作《古歌》,以后还要把另一个簧片乐器———巴乌———来给我们吹另一首。好,请欢迎哏德全。

大部分演出安排在舞台上,但是每天下午东巴和秀东在草地上表演30 分钟的东巴仪式,一个翻译陪着他,给观众介绍东巴文化和该仪式的意义。还有几位手工艺人全天只是演示民间手制作工艺。由于我们翻译人员不够,不能一个翻译一直陪一个艺人,所以在艺人们的帐篷前面,或者在桌子上,还放了介绍他们的展板。

除了教育目的以外,史密森尼民俗节也很强调文化交流并鼓励民间艺术家面对面地跟观众聊天,自己介绍他们的文化遗产。这对北爱尔兰和弗吉尼亚州的艺术家来说很方便,因为他们都会讲英语。而对湄公河地区来的艺术家就困难多了,因为大部分艺术家不懂英语。为此,我们只能将翻译队的成员分配到不同帐篷轮流陪着手工艺人,帮助他们跟老百姓沟通。我自己花了好几个小时陪着傣族剪纸艺术家邵梅罕 。偶尔有一些华侨来参观,能够用普通话直接跟她对话,但是大部分时间必须由我为她做翻译。有一天,来了两个泰国的傣族观众,希望能够用傣语跟她聊天,但可惜,他们的傣语方言差别太大,结果还是需要通过我翻译才能跟邵女士交流。我们剪纸帐篷附近有一位纳西东巴和国耀,示范东巴象形文书法,吸引了很多参观者来观察、提问(图片三)。他的翻译之一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人类学教授Charles McKhann,他在纳西族地区进行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也会讲纳西话。

民俗节参观者有不少机会跟艺术家面对面交流,也有一些机会学一点手工艺或加入演出。小孩可以到“家庭学习场所”(Family Learning Sala) 试一下剪纸、书法、柬埔寨和越南舞蹈等多样活动;也有个别的表演节目欢迎观众上台参加舞蹈演出,例如泰国北部的傈僳族吸引了不少小孩上舞台跟他们一起跳舞(图片四)。泰国东北部的老挝族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他们演唱一种对歌叫做“lam”,在泰国东北地区和老挝很普遍,很受欢迎。

一男一女两人即兴唱歌的同时有很优雅的舞蹈,还有一个男的吹一种笙(叫做 khen)给这两个歌手伴奏。在 2007 年民俗节的老挝族对歌演出中,女歌手不断地请观众站起来跳舞。开始大家觉得很害羞,但是最后有几个人很开心地参加了,参加的人大多数是定居美国的老挝族。看得出来,他们很高兴能够这样加入他们本族传统的集体文艺活动。

总之,史密森尼民俗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和弘扬民间艺术,参观者可以免费看到演出和手工艺演示,可以免费跟艺术家交流。对参与艺术节的国家、地区、州来说,这也是很难得宣传自己的旅游业并且向观众出售特产的机会。由于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只能够在指定的区域里卖东西,因此面积不大的民俗节“市场”(Marketplace)始终充满了前来寻找旅游宣传资料和纪念品的参观者。

有个别手工艺品很受欢迎,例如哏德全先生在十天之内把六十多个亲自制作的葫芦丝都卖掉了。     为了帮助云南代表团,我们几个翻译在民俗节开始之前花了几个小时给他们带来的物品贴上标签。

三、史密森尼民俗节的主要原则及其实施

现在我们回来看史密森尼民俗节决策者的两个主要原则,并对他们主张的理想和实施情况进行比较。第一个主要原则是要提倡民间审美观。当时任史密森尼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 Richard Kurin 曾经说过,他和同事们比较喜欢“介绍非舞台上的、地道的艺术,在大众媒体上、旅游时见不到的节目”,輳訛輧而对舞台上改良的、编创性表演和专业歌舞团不太感兴趣。这是因为适合专业歌舞团的演出有很多其他场合,而他们觉得民俗节应该强调“民俗”这个概念。为了更好实现这个目的,所有参与史密森尼民俗节的艺术家都给予同样的工资,不管他们的知名度多高,不管他们的艺术活动是业余的还是职业的,民俗节的决策者也不专门找“明星”来吸引观众。

2007年民俗节中的很多节目确实反映了没有改良过的、地道的民间审美感,例如著名柬埔寨失明艺人 Kong Nay 演唱的民歌。Kong Nay 先生已经 60 多岁,小时向他叔叔学艺,现在他教下一代唱歌、弹chapey dang veng(柬埔寨代表性的弹拨乐器)。

他单独一个人坐着给观众演唱就比较容易保留原汁原味的感觉(当然在柬埔寨他的听众都听得懂他的唱词并会对唱词反应,这是避免不了的区别)(图片五)。

不过也有不少来自民间的节目,因为民俗节的场合条件,也不得不做一些改变。比方说,每天下午的东巴仪式限于 30 分钟内,是为了适合民俗节的时间安排,而在纳西族农村,东巴经常做几天仪式。另外,由于舞台的面积太小了,和秀东每天演示东巴舞的时候,动作很受限制,而且东巴舞本身也不是世俗性舞台上的表演节目。也有一些参加者出生在农村,向民间传承人学艺后就发展成现代舞台上的专业艺术家,比如哏德全先生。

他的演出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演出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民间味道,同时也带着十分精致的创作美感。除此之外,不是每个代表团都完全同意民俗节的宗旨,因此也有少部分团体的演出以专业编创性的节目为主。这样由于参加者的观念不同、艺术家的经验以及国家广场的客观条件不同,使民俗节本身就成了一个创造性的、多样性的,独一无二的美国群众文化现象。无论如何,在 45 年的历史上,史密森尼民俗节对国内的民间艺术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不同国家的传统艺术及艺术家的知名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据我的同事 AnthonySeeger强调,史密森尼民俗节也培养了几代文化工作者:很多过去民俗节的职员、主持人、自愿者和实习员现在都在从事其他艺术节的管理工作,或其他多种运用民俗学和民族音乐学项目的工作。

第二个主要原则是尊敬民间传承人,并让他们参加所有关于展示、演出和交流的活动。据 RichardKurin说“:在传承人展示、介绍和解释自己文化的过程当中,都应以他们自己的声音为主”。   

这对北爱尔兰和弗吉尼亚州的艺术家来说很方便,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大部分的湄公河区域的代表都不得不经过中介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大的问题是华盛顿市的气候:民俗节六月底、七月初举行,正是在华盛顿夏季最闷热的时候。那年白天的温度经常超过 35 度,穿着喜马拉雅山服装的藏族、傈僳族和纳西族都感到特别不舒服。只好减掉一些衣服,再多喝水。有几位艺术家还想到了其他比较有创造性的办法来克服他们所碰到的困难。例如,在华盛顿的气候条件下,史密森尼主持人每天安排的多次演出使几名云南歌手感到很疲劳。

为了保护嗓子,她们决定把部分独唱民歌改成两三个人的合唱。湄公河主题的一个重要主持人自己比较喜欢她们的独唱民歌,但还是尊重艺术家们的决定,而且观众也很欣赏她们的合唱表演。尊敬民间传承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民俗节的组织者欢迎参与者为改进条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1995年史密森尼博物馆的有关人员进行了很系统的调查,他们向几百名 1989 至 1993 年间曾参加过民俗节的艺术家了解他们对民俗节的看法。

90%的艺术家说,他们很想再来华盛顿参加表演;80%以上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表演或展示而对民俗节的安排表示满意;80%以上的艺术家觉得观众经过民俗节的演出和展示确实学到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70%的艺术家觉得他们个人跟观众交流的效果十分成功,能够真正提高观众对他们家乡文化传统的了解。

1987 年美国密歇根州作为“特定州”时,一个印第安纳大学研究队陪二十多个艺术家参加两个星期的活动并前后采访他们,进行了很详细的调查。研究队的结论是,民俗节结束以后,尽管个别的参与者在华盛顿碰到了一些不顺利的事,但大部分人对民俗节的体验还是很满意的。尽管有的参与者会提一些意见,但总的来说他们认为民俗节给他们提供了很难忘的、有价值的机会。

参加1997年民俗节的几位肯塔基州来的浸礼会教友(OldRegular Baptists)在报告中说,他们跟华盛顿官员和观众相处得很好,受到了很尊敬的待遇,并能够用这样的在外地演出机会提醒他们家乡的年轻人,他们传统的赞美歌和唱法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很值得保留和传承。

当然,有的项目因为历史原因或社区内的关系需要进一步体谅的协商和灵活的调整,以满足参与者的愿望。

我曾感受过史密森尼民俗节组织者的学习精神。我 2011 年 7 月份在国际传统音乐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的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分析 2007 年湄公河主题效果的论文,有一些史密森尼博物馆代表专门来听。为了更好地了解2007 年民俗节湄公河部分的成功和不足的地方,他们的一个负责人让我把论文交给他作为参考。据我所知,民俗节的决策者一直保持内省的学习态度,欢迎艺术家、报幕员、学者、自愿者以及老百姓的评价和建议。

四、史密森尼民俗节带给参与者的长期影响

2011年 12 月份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上海音乐学院宣读本论文首稿时,有不少人提问,虽然史密森尼民俗节知名度这么高,被邀请参加的艺术家会感到这么荣幸,但是艺术节结束了以后,参与者会得到长期的好处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民俗节已经有将近四十五年的历史,所以这方面有资料可以参考。比如,参加 2007 年民俗节的北爱尔兰代表团在因特网上发表了很详细的报告。报告开头强调了北爱尔兰政府这次访问美国的政治及经济目的。

但对我们来说,最有趣的部分是报告中参与者对民俗节的评价。有十几个参与者说他们在民俗节建立了很实用的文化、运动、商业方面的关系。例如,一些美国观众向一名民间手鼓制作者订购几件乐器;有好几个美国社区和单位,包括消防队,因为经常参加庆祝游行而需要买装饰性的旗帜,所以对一位有名的北爱尔兰旗帜制作者的产品很感兴趣,密森你博物馆也收藏了他制作的一面旗帜;北爱尔兰的陶器和传统音乐的录音光盘在“市场”上出售得很成功;有一名民歌手有机会到议会图书馆研究有关爱尔兰民歌的资料并带回家以便学唱她所发现的新歌等。

关于民俗节的长期效果,有少数过去主题项目的记录能做比较详细的说明,其中 1985 年的“印度‘美啦’节”(Mela! An Indian Fair)是个很好的例子。记录里有 35 名印度民间艺人及 30 个美籍印度人参加;他们每天分别演出印度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杂技、民歌和打击乐,玩杂耍,展示传统风筝、玩具、陶器等手工艺品的制造,做典型的印度菜和点心,以及表演了几种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与此同时史密森尼博物馆下设的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也开了一个相关的展览。那年来华盛顿的大部分民间艺人属于印度社会底层种性,是贫困不堪的街头演出者,非法地占据着德里市外的棚户区。几十年前,他们的祖辈是当地贵族恩主的雇员,在宫廷演出。随着 20 世纪的社会及政治变化,这种比较稳定的工作机会几乎消亡了,所以很多艺人不得不作为巡回表演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按照印度当时的法规,这种街头表演者被视为乞丐,很容易引起警察的关注并经常被抓捕。因此,为了保护他们的生计和权益,住在德里市郊区的艺人建立了一个合作社。他们在民俗节的演出十分成功,吸引了美国许多观众、有名的艺术家、政界要人和所有重要的媒体以及印度著名古典音乐家Ravi Shankar 和当时印度首相 Rajiv Gandhi 的关注。

首相公开赞扬这些民间艺人为印度“一流的文化宣传者”。他们回国后,首相答应了将撤销对艺人不利的反乞丐法规,并帮助德里市外棚户区居民得到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契据。同时,因为印度传统手工艺品在民俗节的出售量很大,所以几个印度政府部门都开始在国际市场很积极地宣传这些产品。此后印度政府不但主办了一个国家文化节,还在印度不同州建立了几所以研究和保护传统艺术为宗旨的民间艺术中心。至于参与者自己的生活条件,有的回国后成功地利用在国外得来的名气以提高国内知名度并得到经济方面的好处;也有个别艺人回国后被别人剥削。

据 Richard Kurin 介绍:“总之,(民俗节)参与者所得到的宣传、关注和好评对其他艺人也有帮助,他们在印度社会中的角色得到尊敬,保证了他们的演出权,在某些情况下,还保证了他们被应允的土地拥有权”。

我的同事Amy Catlin -Jairazbhoy 同意 RichardKurin的结论。她从 1976 年开始为不少印度民间艺人团体主持过多次史密森尼民俗节的主题项目和在其他国家的演出,发现“他们在国外得到的赞成能提高他们在印度国内民俗主办者和主持者中的知名度”。有的民间团体从国外回来后便建立了国内和国际性的职业表演事业(例如印度非裔Sidis),既得到了经济方面的好处又得到了主流社会的好评。也有一些团体从国外回来后,在他们主持学者的策划和其他赞助者的支持下建立了传习中心并制定了传承规划。偶尔也会发生少量负面的效果。比如,因为每个代表团的名额有限,因此被民俗节选中的艺术家有时会引起别人的妒忌。

还有一些族裔,例如夏威夷原住民,历来重视团体审美和平等感觉而不突出个人风格的重要性。因此有一些传承人担心史密森尼博物馆或其他文化机关只挑选几个优秀艺术家来华盛顿表演会使这几个人在社区的地位过分提高,进而影响他们所展示的传统艺术的前途。

总之,民间艺术家来华盛顿参加史密森尼民俗节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一些参与民俗节演出和展示的个人和团体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也为他们所代表的社区获得了长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好处。不过对大部分参与者来说,获得明显物质性的收获一般比较小,他们最多在自己社区提高身份,有时使他们所爱好的传统引起关注,以便传承下去。事实上有不少参与者把表演主要作为业余艺术活动,并不打算把它改变成职业工作,因此没有特别经济方面的目的。对这些人来说,参加民俗节的最大收获在于能够使外地人欣赏和了解他们的传统民俗和艺术,能够用史密森尼博物馆的邀请及外地人的好评来鼓励社区内人继续保留他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欣赏民俗节的其他节目并在华盛顿参观旅游。参加 1997 年民俗节的肯塔基州浸礼会教友就是这种想法的代表。

最后,我们应该考虑史密森尼民俗节对参与者所代表地区的长期影响。有的主题项目成为了当地发展文化的重要引导。密歇根州参加 1987 年民俗节后,为了给本州观众看史密森尼民俗节的密歇根节目,密歇根州立大学组织了一个当地民俗节。密歇根州同时也建立了一个长期的民俗和文化遗产规划,并编写了中、小学专用的民俗教学资料。

到目前为止,密歇根州立大学每年都组织一个地方性的民俗节,其内容延续了史密森尼民俗节的原则。密歇根州立大学博物馆还与史密森尼博物馆合作策划当地民俗节的节目。其他的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形。美国维尔京群岛 1990 年被定为史密森尼民俗节的“特定地区”后,与史密森尼博物馆 1991 年合作举办首届维尔京群岛民俗节(Virgin Islands Folk Festival),并与进行研究项目的当地有关部门和爱好者,一起制定怎么用当地文化遗产来促进教育改革、环境保护以及持续性的经济发展计划。虽然不是每个主题项目都能起到同样深远的作用,但是从这些例子我们看得出,史密森尼民俗节的意义早已超出每年仅在华盛顿举办的十天表演和艺术展示的范围。




本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附件,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附件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博客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麦屯网

网站简介:专业发烧音乐试听,最新专辑,发烧器材评测,音乐影视信息交流。

联系我们

  • 反馈邮箱:sorry16817#gmail.com

麦屯博客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maitu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