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9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盲人歌手“竹片歌”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8 21:4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竹片歌”以边击竹片边唱得名,是一种古老的说唱性民间小调。在很早以前,作为盲人民歌手的谋生工具出现在江西东南部的赣、闽、粤三省交汇处。后逐渐流传到赣南各地,以石城、瑞金、安远、会昌和龙南等县更为集中。在那交通闭塞、文化贫乏的漫长岁月里,由于其唱词朴实简洁,曲调流畅顺口,深为民众喜爱。特别是在盲人歌手“造访”过的地方,往往都会留下一路经久不息的竹片歌声,在客家民间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才渐渐地消逝下去。

一、竹片歌生存之社会文化背景

在客家先民入迁赣、闽、粤三省交汇地带,历经数百成千年漫长的恢复、适应期之后,逐渐步入其发展阶段。自明代起,社会日趋稳定,人口增长加速,社会经济交往也随之活跃起来。地处内陆的赣南的经济活动范围也逐渐向沿海各地伸展。同时在省际边界一侧出现了一条由东至南,绵延二三百公里的商品集散、流通交易地带。当地生产的稻米、豆类、食油、山货、土纸及耕牛、生猪、家禽等等,通过各山间隘口运往东南各地;沿海各地出产的食盐、海产品及后来从海外进口的洋油、洋纱、洋布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于是,一个个由山间小路串接起来的小墟场相继形成。商贩、脚夫你来我往,十分热闹。客店、货栈、酒楼、茶馆也慢慢地在街头巷尾出现。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聚集,自然地牵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原本就是“八面来风,五方杂处”的客家地区文化元素更加丰富多彩。在花鼓、花灯、茶篮灯、汉调、古文相继涌入的同时,也将一些善唱民间小调的盲人歌手吸引过来了。使他们逐渐的由沿街卖唱改为在茶馆坐唱。

彼时的茶馆是人们相约接头的地方,生意人、工匠、牙人(专门帮人选购耕牛、猪崽的人)落脚之处。也有大量的“肩担客”(脚夫)在此边喝“寡茶”边等待雇主。所谓“寡茶”,就是一杯粗茶,没有其他果品、点心。为了招揽茶客,茶馆老板会请水平较高的盲人歌手进店演唱。为了应对竞争,演唱者必须不断提高演唱技巧,不断丰富更新演唱内容,拿出具较高艺术品位的曲目来。无形中为竹片歌的生存与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竹片歌唱词的生态内涵

由《十八搭》、《啷梆歌》、《唱虫歌》、《蛤蟆歌》、《鲤鱼歌》、《拉翻歌》、《五句板》、《当当打》等多首民歌组成的竹片歌,其唱词的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就是以自然界的各种小生物作为歌唱、表现对象。通过对这些小生物的细微观察,形象地将它们的特性描绘出来,以唤起听者对身边的这些小生物的关注与爱怜,激励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在一二百年以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民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十八搭》中的问答歌(俗称锁歌),源于民间对歌时一问一答比知识、比智慧、即兴编唱的一种民歌。在客家话中“,十八搭”的本意是东搭西勾的意思,而在竹片歌中却杂而不乱,条理清晰。后来人们将其部分精华的歌词汇集在一起,渐渐地流传了下来。如:问:什么出世拉拉长,什么出世没爷娘,什么出世没奶吃,什么出世打个赤膊跳下塘?答:黄鳝出世拉拉长,鸭子出世没爷娘,鸡子出世没奶吃,蛤蟆出世打个赤膊跳下塘。(刘水保唱、钟同荣记)

《啷梆歌》别开生面地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唱出山林里各种小鸟热热闹闹和谐相处的情景,展示出人类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天上落雨地下凉,山中鵰鸟讨妇娘,山中鵰鸟成双对,有个金鸡配凤凰;金鸡打扮蛮排场,打打扮扮做新郎,凤凰打扮新又新,打打扮扮做新人;青嘴鸟子一色青,飞上飞下就来做媒人;喜鹊鸟子叫来叽呀叽,又来给佢看彩礼;……(黄卓仁唱、钟同荣记)鲤鱼生命力强、繁殖快,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客家人将其当成吉祥物。《鲤鱼歌》是一首流行很广的竹片歌。

它的开头是:七月荷花水又鲜,一对鲤鱼在江边,江边鲤鱼成双对,荣华富贵万万年……(吴会俊唱、袁大位记)接着,歌中通过鲤鱼身上的器官,引出一个个待人处事的教诲。如:“唱歌要唱鲤鱼头,夫妻斗舌(吵口)无冤仇”;“唱歌要唱鲤鱼腮,小人打架要牵开”;“唱歌要唱鲤鱼肚,劝你后生莫嫖赌”;“唱歌要唱鲤鱼皮,莫笑穷人穿破衣”等等。其目的是以传统的儒家思想,引导众人弃恶从善,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拉翻歌》以内容荒诞、怪异见长,歌手以连篇妙语给人带来欢笑。如:甲:拉翻歌来拉翻歌,先生弟弟后生哥,去年老哥十八岁,今年老弟三十多;乙:你的拉翻歌,我就比你还要翻得多;牵着羊子下到东海吃青草,鸭婆上到高山岭脑捡田螺……(黄卓仁唱、钟同荣记)竹片歌的唱词中,保留了许多精彩的客家语,如“唔冇错哇”(没错呀)、“嘿当真格嘞(是真的呀)等日常口头语;“擂槌撑碓———冇叉(差)嘞”、“柴刀铣锯———冇锉(错)格”等地方歇后语。更有意思的是给一些小动物安的别名:如干片(臭虫)、狗虱(跳蚤)、老铠(螃蟹)、田鸡(青蛙)、呀咿子(蝉)、黄贼(蟑螂)、艾古(草蚂)、蝻尾(蜻蜓)等等。

三、竹片歌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特色

竹片歌以坐唱为主,常见单人独唱和二人对唱。对唱取主唱与帮唱搭配。为了预示演唱的开始,并使句间、段间做到有机连接,演唱时都用敲击竹片进行伴奏。独唱者只手抓两块约三指宽的竹片,通过手掌的张合发声;对唱时主唱者两手各持一块竹片,一拍一击;帮唱者以多片小竹片串接一起,抖动手掌,令其发出碎音。二人一呼一应,音响效果较为丰富。

每首竹片歌的唱词都在十段以上(一般每段四句)。利用同一个基本调多次反复演唱。基本调的音乐结构多为四句子。如:还有的是由上下句变化而成的四句子,在每句后面加有固定的衬句,特别适于二人对唱。竹片歌以徵、羽两个调式为主,其余调式少,但更具特色。如:《当当打》仅一句唱,在节奏上、音调上却处理得非常巧妙:竹片歌的音调与客家方言的语调是紧相一致的,在同一个基本调的重复演唱时,每次的腔调、结构、衬字、衬词及各句的字数都会出现很大不同。

四、结语

如今,许许多多零碎、分散的民间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与无奈。它们正在像某些自然生态、历史文物那样经受着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破坏的厄运,而那些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特定文化背景下由特殊群体编唱的竹片歌,更因其仅仅是一种平民百姓自发的初级文化现象,并曾作为残疾人群的求生工具而不受社会关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他们逐渐消亡的结局,更是预料之中的事。幸好近些年来,用竹片歌加工改编的作品不时会在一些文艺演出中出现;将竹片歌的音乐素材引用到地方采茶戏中的尝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可以相信,终有一日竹片歌会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面貌回到曾经拥有它、喜爱它的平民百姓之中去。它那具蓬勃生机和丰富知识内涵的唱词艺术,那充满对生态环境的亲近心态及忧患意识,以及那富有客家地方风格的音调定会发扬光大,长留人间。




本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附件,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附件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博客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麦屯网

网站简介:专业发烧音乐试听,最新专辑,发烧器材评测,音乐影视信息交流。

联系我们

  • 反馈邮箱:sorry16817#gmail.com

麦屯博客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maitu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