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西仪式音乐探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00:4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传统社会,男性刚出生便有着“寝之于床、衣之于裳、弄之于璋”的特殊礼遇,而女性则是“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差距明显。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固守着传统,将这种重视男性的思想在他们的生命礼仪与岁时礼仪中固执地延传至今。宁都县石上村割鸡仪式就是这样一个专为庆祝添丁的仪式,在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该仪式依然红火。届时,几十个乐班与戏班按传统各行其是,舞铙鼓钹,奏乐吹笛。在隆重的仪式与音声交织的背后,究竟传达了他们何种深层思想?何以如此乐此不疲?本文以该仪式为例,立足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探寻音乐在仪式文化中的深层含义。

一、仪式概况

石上村位于宁都县北部,东邻广昌,南接县城,西连安福,北毗东山坝,距县城19公里,是镇政府所在地,人口2000左右。石上村李姓为主,杂以彭、谢、刘、杨等“小姓”。关于割鸡仪式的起源,官史志书没有记载,马灯会①亦无记录,仅存于村民口传的故事中:东汉末年,南迁石上的李长贯②家财万贯,婚后20多年未育,寝食难安。一天,夫人陈氏夜梦汉帝佑其生子。长贯得知当即允诺:若能生子,将不惜重金,为“汉王”重塑金身修造庙宇,年年割鸡朝拜。日后,陈氏果真生子汉灵,长贯马上斥资建立庙宇,塑造汉王金身,正月十四完工,也正是其子满月之日。于是,他揽香攒烛,前往汉帝庙割鸡致祭,以示拜谢。陈母送来6人乐班。此后,村民效仿长贯,添丁后也在十四割鸡,十五担灯,外家送来乐班,主家设宴待客,遂成习俗。据村民回忆③,“文革”期间仪式中断,直至1980年才得以恢复。“文革”前,由本村戏班牵头,每年到各家拜年“散马粮”、“收马粮”,仪式中仅收受果品,鲜有红包。期间由村人粉墨登台,添丁户轮流设宴招待作为酬谢。现在则由马灯会募集资金雇请戏班。“文革”前,一旦添丁,即便负债,新丁家也会隆重举办。如遇穷困之户,族老将力召本族募资襄助,外婆也送乐班,但遇添丁较多年份,乐班常不易请到。现在的仪式中,添丁户依旧举办,但族老的权力远不如前,新丁外婆也送乐班,有些代以礼金。在仪式顺序上,历来重视“割头鸡”④,新中国成立前房族之间曾因争夺“头鸡”多次出现武力械斗。遇本村“小姓”添丁,李氏宗族为体现大度,按其出生顺序列于李氏之首,这种方式至1980年后与李氏新丁一起抽签为止。在仪式时,石上“小姓”须附于李氏,到李氏祠堂拜祖。为聚集人气,李氏常出现多房争夺“小姓”的现象。目前这种附着方式依然存在,但不存在争夺现象。

二、2010年仪式实录该仪式

包括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和核心阶段。笔者连续三年参与该活动,现以2010年为例。

(一)准备阶段

1.正月初一:散马粮(拜年)⑤

上午8点半,马灯会人员来到清源祖师庙,互致“发财”、“高升”吉言,锣鼓齐奏。李雪荣依次核对队员及相应分工。此后,队员门外净手,穿戴各行当服饰。一声神铳,队员整肃,李永明在清源祖师前点香烛,门口上香三支,回到堂前,微躬敬拜,队员顺次敬拜。再次神铳,李声荣燃放鞭炮,队员步出老街按顺序列队。连续两声神铳,队员往北出发,乐班奏【打马进城】⑥、【拜新年】。二十分钟后,仪式成员到达李能科家,主人鞭炮迎接,乐班奏【打马进城】。主家神龛已事先点好香烛,小方桌摆有敬神果盘,苹果、梨、花生各一。旁置拌有红纸碎屑的“金盘”。举龙珠队员先入厅堂,龙首龙身依次跟进,喝彩、保管、记账⑦紧随其后。主人给李声荣666元红包、两条香烟,李雪荣验后交与李强保管⑧。李能科分发香烟,每人两支。马灯最后进入厅堂⑨,红马居中排成一行。接着“打八仙”⑩仪式:李声荣口念诵词,左手托“金盘”,右手撮撒大米,主家应和。打八仙后,神铳响起,主家燃鞭欢送,乐班奏【拜新年】,步出厅堂,仪式结束。队伍按此程序去第二家。(后略)

2.正月初九:拈团子

早饭后,新丁户来到清源祖师庙,点香引烛,虔诚膜拜,以求好运。10点整,十七家新丁户到齐。李永明宣读规定,征询意见,后由李雪荣执笔抄录上年仪式规程,由各户代表签字。此后是“做团子”,李永明展示红纸,当众裁成34条,统一折成方形,写上号码,放进米升(客家人量米用的容器)。后由新丁户“拈序号”,各户用筷子从米升夹出纸片,自报序号,李声荣核对并记录。然后根据序号“拈顺序”,新丁户按序号从米升夹出纸片,李雪荣报号,李永明监督,李雪荣记录。李雪荣把记录顺序当场公布,确认无疑后,各户签字。然后,每户一份“发财卡”,卡片记有该在仪式期间招待马灯会和戏班的饭餐安排。

(二)核心阶段:割鸡担灯

1.正月十三:仪式前奏

(1)收马粮

“收马粮”与“散马粮”对应,程序与“散马粮”相同,但不同点在于,收马粮仅收新丁户家,并且主家给的“粮草”(钱)较多,寓意“好收成”。

(2)外婆进门

上午9点,李成武领岳父、岳母与乐班从石上大桥入村,过十字街(最热闹的集市中心),进老街,到主家,其间乐班奏【打马进城】、【种麦】。15分钟到达主家门口,主家鞭炮迎接,乐班奏【打马进城】(加马嘶前奏)。李成武父亲接亲家担子,尔后“打八仙”輰訛輥。打八仙时,乐班班主李贤韶站在厅堂中央,手拿“金盘”念诵,乐队伴奏,奏【打马进城】、【打八仙段子】。

(3)正餐

中午12点整,乐班奏【大伍队】、【怀胎歌】,召集亲友用餐。十分钟后,燃放鞭炮。正餐开始,乐班与亲戚朋友共进午餐,乐班居中而坐。四十分钟后,主家燃鞭、乐班奏【拜新年】、【卖花线】送客。亲友、主家相互致谢。

(4)打八仙与演戏

下午两点整,在祠堂外,两声神铳,鞭炮鸣响。祠堂内,戏班奏【打马进城】、【种麦】。十分钟后“,请仙”仪式开始:案置宝剑、雨伞,“皇帝”唤“众仙请”后,各仙悉数出场,两列于案前,口诵赞词。接着“拜仙”:八仙分四组出场,站定后,口念赞词;两组“仙”面向李氏神位鞠躬跪拜,杨水生跟随。结束后众仙退下,杨在舞台右侧等待。皇帝出场“赐剑封侯”“:升堂”后皇帝端坐龙椅,口念赞词輱訛輥,赐“郭子仪”尚方宝剑与雨伞各一,郭接后叩谢,交与杨水生(此时鞭炮、神铳骤响)。杨三叩后放回案桌,仪式结束。2号程序相同(后略)。仪式结束后是演戏,表演《一女配三郎》輲訛輥。晚上12点,各新丁户到清源祖师庙“偷割鸡”。

2.十四:割鸡

(1)朝拜迴龙寺

上午9点,新丁户在十字街集中,各户与乐班站中央,龙灯、马灯表演穿行其中,互相嬉戏,乐班奏【十匹柳】、【瞧相】、【发狂风】。九点半左右,李雪荣核对队伍顺序。一声神铳后,队伍前往迴龙寺,乐班奏【打马进城】等曲牌。当队伍到达迴龙寺门口时,乐班在近江公路旁等候,龙灯进迴龙寺。龙灯正门进入后,过天王殿到大雄宝殿,后绕三清菩萨,往左出门入前殿,先在许真君庙室朝拜,后到灵官庙室舞龙,朝拜结束。一声神铳,1号新丁户燃鞭,一行人直入大雄宝殿“点灯(丁)”,后由护灯熄灭,杨水生等三鞠躬后往真君庙室和灵官庙室朝拜,前殿奉献“上灯钱”。此后各户接续,程序相同。半小时后,丁户鸣响所有鞭炮,马灯入寺朝拜。结束后,仪式人员返回,乐班奏【四季相生】等。

(2)割鸡

下午3点半,第一声神铳,全体仪式人员吃点心。接着是拜祖仪式,李东生持蜡烛位于厅堂中央,割鸡、执篮者列两旁,面朝大门,后李领全员朝神位三鞠躬,乐班循环奏锣鼓。十分钟后列队前往祠堂,乐班奏【种麦调】等。到达后,担灯、护灯、割鸡、执篮朝上厅神位三鞠躬,负责割鸡的李安徽与该房族新丁户在天井前站成一排。其后是各户担灯、护灯与执篮。乐班在下厅,奏【打马进城】、【拜新年】。第二声神铳,各户出老街集中,龙灯在前,横于道路,丁户顺序列队居中,马灯殿后。队伍前行后至汉帝庙前小路停下,马灯会乐班奏【发狂风】,外婆乐班退出队伍。四点整,神铳响起,割鸡开始。当第十二声神铳响起,12号燃鞭、入汉帝庙。护灯李常生点香烛,李安徽割鸡,他们向神位三拜,李成武三鞠躬。而后,放一小挂鞭炮,李成武与李安徽在鞭炮的护送下快步回家。李成武父燃鞭迎接,李安徽拎公鸡向神位三拜,后将鸡放回鸡笼。

(3)出灯

下午4点40分,队伍经田间小路前往总祠,乐班奏【打马进城】。当到达原为小庙的菜地,各户燃鞭。龙灯到达祠堂门口进行小段表演,马灯会乐班奏【火爆】。待各户集齐,龙灯右门进祠堂舞龙、拜祖,左门出。一声神铳,1号进祠堂朝拜,燃放鞭炮。拜祖时,乐班不进祠堂,在外等候。半小时后,朝拜结束,马灯进祠堂。马灯朝拜后,开始“出灯”。神铳响起,全体队员从祠堂右侧出发,经主要街巷,进镇政府、中学、小学,沿途鞭炮迎接。期间,马灯会乐班跟随队伍,各户乐班路口等待,有些聚集演奏【闹五更】等。

(4)游灯传福

傍晚六点半,李成武家仪式人员一行到达第一家(该家是他的远方亲戚)进行游灯传福:乐班在门口奏【打马进城】,仪式人员进门后分工点香、烛,然后朝神位三鞠躬,点燃小挂鞭炮后离开。此后,每家程序相同。

3.正月十五:担灯

(1)添丁爆

下午3点半,乐班奏【斑鸠调】、【青龙山】、【江西杂货】。5分钟后,仪式人员吃点心,然后打八仙(同前),参与者包括担灯、小担灯、护灯、乐班和帮忙扛长竿鞭炮前往祠堂的“外援”。燃鞭响起,全体朝神位三鞠躬后前往祠堂,路上乐班循环演奏【打马进城】。3点50分,仪式人员到达房祠,李成武将鞭炮摆于一列,担灯(大、小)、护灯、乐班进祠堂,大灯放于神位正前方长凳,护灯从神台引火点燃灯笼蜡烛。乐班在下厅奏【火爆】、【拜新年】。4点整,一声神铳,各家新丁父亲亲自燃放鞭炮,各家祈祷。顿时浓烟滚滚、遮天蔽日,乐班休整。约五十分钟后,燃放完毕,该仪式结束。

(2)担灯

下午5点整,各户到村北凉亭外集中,据说是祖先迁入石上的入口,马灯会带领新丁户环村游灯,马灯会乐班随从,但不奏乐曲,仅奏简单鼓乐,各乐班不参与。队列同前,但击锣的乐师在龙前。一路上不鸣炮,只敲锣,俗说“锣声治邪”。一小时沿村环游后,队伍到达宗祠,乐班迎接,各户按神铳提示进祠堂朝拜。然后前往村内各街、巷巡游,与正月十四日相似。晚上7点,各乐班在老街十字路口迎候各户,奏【拜新年】。此后由龙灯表演,乐班奏【火爆】。龙马穿花,各添丁户隔4—5米一列,龙马位于两头呈“8”字形穿花表演。沿街住户燃放鞭炮、烟花。半小时后,各户返家,家人迎接回家拜祖,乐班奏【打马进城】。

(3)游灯传福与分享鸡腿

晚上7点半,仪式人员到亲友家游灯传福,程序同前。结束后,李成武把担灯分开,一盏大灯笼在家,其余送与亲友,意在分享添丁家的福分。此俗注重新婚人家,或已到婚龄的男家。然后,在晚餐中,为犒劳仪式人员,担大灯与护蜡烛架的人员得到一对鸡腿,而担小灯的两位小朋友则可以享用鸡翅。20分钟后,晚餐结束,乐班奏【怀胎歌】、【斑鸠调】。至此,乐班三天演奏划上句号。

三、仪式音乐的形态分析

(一)曲牌构成分析

在赣南,每个乐班掌握百十首乐曲,因婚丧嫁娶、添丁祝寿、朝神祭祖等场合的不同,曲牌选择均有一定差异,曲牌随场合而变。场合相同,各乐班所奏乐曲大体一致。民间艺人说,解放前懂的人多,乐班吹错,主人不给工资,现在很少人深究乐曲对错。尽管如此,乐班还是按传统演奏,不敢逾矩。据笔者调查,2010年仪式中,乐班使用曲牌约33首。从来源看,包括民间小调、戏曲曲牌、仪式音乐等类别。曲牌大多源自传统宁都采茶戏曲牌,据曲牌含义,其主题情节均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包括对勤劳、善良、淳朴、勤俭、孝顺等品行的歌颂,对伪善、赌博、淫盗的贬抑与讽刺。仪式中所用曲牌次数不等,呈塔式结构,如【打马进城】使用频次达20次左右,是“主旋律”;【拜新年】与【怀胎歌】等居属其次;采茶戏曲牌频次最低,属“色彩性”乐曲,在仪式中起点缀作用。从使用场合看,源自戏曲类与民歌类曲牌大多在家或行路时演奏,而仪式类音乐却在祠堂及正餐宴席、游灯传福时演奏。而对于某些少数的特定曲牌,在各场合实际运用中又具有固定与灵活变通的特点。

(二)曲牌的旋律结构特征

1.程式与随兴

“程式”与“随兴”是一对存见于民间音乐中较为普遍的特征。程式,既指相对固定的结构段落……亦指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如存在于不同音乐段落之相对模式化的旋律技法或不同结构段落之相对固定的组合方式。輳訛輥割鸡仪式中的曲牌也存在固定段落。虽然曲牌因乐班而异,但每个乐班在伴随仪式中演奏的一场音乐中,其段首段尾均有固定的段落,乐班称结尾段为“扫尾”。如:仪式中,首段与结尾段落固定不变,中间添上相应曲牌。因此,在整体组合上,一般都遵循以下结构:引子—曲牌(若干)—结尾。此外,在具体曲牌类别选择上,存在一定固定曲牌,例如在打八仙仪式中,乐班必须演奏【打马进城】曲牌,外婆进门以及散马粮仪式时,当乐班到添丁户家门口时,必须在该曲牌前面加上四小节左右的仿马嘶的旋律片段。这些均是在仪式音乐中具有典型的程式化特征。除具有固定不变的“程式”特征外,曲牌演奏的“随兴”形式也极其常见。“随兴”,一方面是指非固定的结构段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异性;另一方面指非固定的结构方式,如存在于不同音乐段落之非模式化的旋律技法或不同结构段落之非固定的组合方式。輴訛輥“随兴”主要体现在具体曲牌选择上与实际演奏中。在曲牌选择上,不同的乐班在相同的仪式所选用的乐曲有一定的差别。然而,即使同一乐班处在相同场合,在所演奏曲牌的组合顺序上也有不同。在实际演奏中,他们的理丝操弦、按孔合韵,也并非一板一眼,一成不变。艺人常根据基本骨干曲调自由发挥,尤其在乐曲结尾处,常“随兴”增减。

2.旋律技法分析

(1)重复与对称性节奏组合技法

重复与对称性节奏组合技法包括重复性和对称性的节奏组合两种形式。重复性节奏组合是指在一个或相邻的乐句中,前后两个或多个旋律片段的节奏组合完全相同。对称性节奏组合是指在一个或相邻的乐句中,前后两个或多个旋律片段的节奏组合呈折叠状结构。这种组合大多出现在相邻的小节处,前后两小节具有重复或对称性节奏,或者存在于一小节内的两拍之间。在仪式曲牌中,这种类型的组合也常常经衍化形成非严格的重复与对称性的节奏组合。重复与对称性之间的组合也并非完全是处于孤立的两种形态,从一个部分来看具有重复性特征,但相邻的两个组合又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如:

(2)固定间奏型技法

割鸡仪式中两个完全不同的曲牌,经常存在一些固定不变的乐句,这种句式短,仅2-3小节,常出现在曲牌中央或结尾位置,这就是曲牌中常见的固定间奏型技法。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曲牌来源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仪式中许多曲牌源自戏曲唱段,受戏曲直接影响,当该戏曲伴奏成为曲牌旋律时,虽然唱词消失,而为唱词伴奏的旋律并未消失而被沿用,其固定间奏就是源于伴奏乐器为戏曲唱腔之间空隙处所设计简短的、具有地方风格的固定色彩性旋律。如:

四、仪式音乐的文化解析

(一)戏曲与曲牌的关系

综观仪式中的曲牌,大多选自宁都采茶戏音乐,一个曲牌对应一个戏目,所选用的曲牌往往具有该戏目的核心含义。因此,一个戏目的故事也相应地赋予了这个特定曲牌的特殊含义而变得活灵活现。戏曲所表达的恩怨情仇,只需唢呐曲牌在耳边响起,舞台上一幅幅画面历历在目,舞台上鲜活的面容就跃然于心。曲牌的起始与终结,就是一个完整故事在内心深处的再现。曲牌之于戏曲,就像商标之于商品一样,只需提到商标,对应商品的形状、包装、用途等自然就在脑海得到完整的呈现。演奏一个曲牌,烂熟于心的村民知道曲牌在戏曲中的具体出处。于是,情节、故事、角色、扮相等等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过。每演奏一个曲牌,舞台上的记忆就在他们的脑海中放映一次,他们心情随着故事,遇喜则喜,遇戚则悲。在熟悉戏曲的村民心中,各种活灵活现的人物故事就凝结在一个个典型的曲牌之中。可以说,戏曲是曲牌直接生动的故事来源,而曲牌是戏曲中故事主题的音响表现。虽然割鸡仪式中所用的曲牌并不能在三天所演的六部戏曲中一一找到它的出处,但曲牌的演绎与戏曲的表演却拥有共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正是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

(二)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

1.忠孝思想

客家人多是中原贵族或朝廷重臣的后裔。在客家族谱中的显要位置所记载的皆是为皇室忠心耿耿、以国家为重的忠臣先祖,他们是历代客家人引以为荣的榜样,于是族谱成了客家人的一部必修“教材”。把对国与朝廷“忠”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就形成了对长辈先祖的“孝”,客家人极其重视“孝”,在李氏族谱中,清楚地将“惇孝友”列为族规中的第一条。而在割鸡仪式中,也完美地体现了忠与孝的理念。乐班在丁户家开餐时所奏的【怀胎歌】就是体现对“孝”的诠释。因为该曲牌原是丧家后人为女性死者做归山灯法事时唱奏的一首歌曲,十段唱词分别追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难。按常理,这属于丧祀中的曲牌,本应避讳,在此非但没有避讳,反而在主家人就餐时演奏,其寓意不言自明。他们为此打破了惯常的思维界限,认为只有这才是、也才能真正地最切题地表达“孝”的永恒主题。处在“文乡诗国”的石上人,家国思想尤以强烈。对“忠”与“孝”,客家人常将之合为一体,忠孝两全。割鸡仪式中戏班与乐班所参与的“打八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核心部分诵词大意为:郭子仪因剿安禄山有功,向皇帝请求回家探亲。取此节点,把“忠”与“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忠与孝的吻合度达到最大化,进而忠孝两全。在两者的顺序上,他们也毫不含糊,有自己的理解与排序,郭子仪为国有功后还家省亲,正是体现了先忠后孝的顺序,先国家后宗族,对国家有功全家受到皇帝赐封,一荣俱荣。因此,在客家人看来,家与国相通,家放大就是国。客家人的家、国观念,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勤业读书

客家人历来重视耕读传家,从地理环境来看,“勤耕”对客家人尤其重要。赣农皆山农也,力作倍于平原,虽隙地无旷。其以茶梓为业者,则有铲岭、摘子诸工,劳苦尤甚。朝夕果腹多包粟薯芋,或终岁不米炊,习以为常。輵訛輥赣南人只有通过勤劳,才能不至于挨饿,得以存活,也是宗族繁衍的必须。因此,勤耕对于他们而言是必须坚持的生存之道。在割鸡仪式中也明确了这一点,如曲牌【种麦】、【采桑】就是传达歌颂勤劳的形象,【斑鸠调】借助各种益鸟催人勤劳耕作,强调按时耕作,不误农事。在仪式的戏曲表演中,也有农民形象,如《王小二过年》就是以一个反面的农民形象,通过诙谐风趣的故事告诫人们勤耕的重要性。读书为官历来是赣南客家人培养子嗣的重要思想,《赣州府志》载:赣州偏僻之乡,有家累巨万,不延师课读者。有遣子弟从师,不知忠且敬于先生,而转望少年之幸获科名者。若夫为贫累,早入胶庠,辄废攻苦,不知贫者士之常。昔有人问沈近思总宪,何者为救贫之法?曰:“须读书”。人以为迂,实则非迂也。輶訛輥在割鸡仪式中,读书为官是戏曲与曲牌表现的重要主题。在曲牌中,如【打马进城】与中状元和读书为官直接相关,另一曲牌【发狂风】也反映了中状元的主题。在祠堂中表演的6部戏曲中,主题出现读书中状元衣锦还乡的达5部之多,如《秦香莲》、《断臂姻缘》、《春江月》、《一女配三郎》和《绣楼奇案》,另一部虽未出现读书为官的过程,但也在其中出现了清官形象。在旧社会,读书为官是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能够使家族命运得到质的改变,可以从普通的农民直接跃升为朝中显贵。在民间,读书人即使不为官,虽则清贫,但是也赢得众人的爱戴,因为宗族议事、立状修谱等只有读书人才能胜任。因此,石上民间有一首童谣:“蟾蜍罗,背驼驼,唔读书,冇老婆”,可见,从小就灌输读书与找对象这一“人生大事”直接联系在一起。这虽与“书中自有颜如玉”如出一辙,但却更为形象、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含义令人深思。因此,正是因为读书重教的思想一直存在客家人的观念中,才使宁都形成了名闻遐迩的“文乡诗国”。至今,这种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依然不曾改变。2010年暑假,笔者采访现任石上文化站站长章表永,他给笔者提供的一份石上籍公务员名单,仅处级以上就达到34人,由此可见一斑。

3.智慧正直

客家人大多是中原皇族贵胄后裔,智慧正直成了南迁之后客家人谨记于心的一个重要理念。客家人来到赣南这片土地之时,这种理念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客家人的聚居区域,人多地少的现象极其严重,农民经常因此产生纠纷与械斗。在这种情形之下,客家人要与原住民或其他姓氏宗族和睦相处,必须依靠智慧解决争端,否则很难立足。因此,智慧对于客家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而言变得尤其重要。

在割鸡仪式中,有些曲牌及戏曲特意表现的就是聪明才智,告知人们注重智慧,如曲牌【瞧相】就是反映了人们用智慧识破算命先生用看相来骗取色相的伎俩。《一女配三郎》讲述择婿的过程中,因女儿与父母三方的不同意见产生了激烈争端,终因县太爷的智慧而让女方找到了真爱。而在其他几部戏曲中也多次出现集中表现智慧的故事主题。由此可看出客家人对智慧的崇尚与重视。

除智慧外,要在客家聚居地立足,正直与高尚的品德也是赢得本族成员与外族尊重的重要因素,品德又是客家人重要的人格追求。石上李氏族谱中,在“家规”部分,“戒非为”排列第四位,“家规”说明了“非为”的常见种类,并叙述其后果。还用常见的因果报应思想讲道理,说明“一人作恶,殃及子孙”的道理,子孙理应崇尚正直,堂堂正正做人。从仪式中的曲牌来看,常以反例的形式来告诫族人,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诸如曲牌【接姨姐】就是属于戒赌的题材,【瞧相】又是反映戒色、戒贪的题材。祠堂所演的采茶戏,更是以直接典型的例子说明正直的重要性。《春江月》正面歌颂了正直的人不被小人诬陷;《断臂姻缘》则以反面例子贬斥奸淫者,昭示坏人的下场。而《秦香莲》则以极其悲情的故事痛斥了不忠不义的行径,不管是位高还是权重,依然难逃公正的铡刀。

在历代崇文重教的意识中,客家先祖所崇尚的智慧正直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于是他们将之放进了仪式,搬上了戏台,以生动的形式对村叟健妇进行教化。台上一阵飘逸的水袖过后,台下赞叹一片,人们经过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智慧的教育。清代《赣州府志》载:山川之绸缪,人物之伉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阳气之偏,不可以刑威慑,而可以礼义动。

可见,这正是客家人崇尚知仁达义品德的最好体现,也是体现在客家戏曲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

结语

演戏奏乐,表面上为了娱人娱神,达到人神共欢的目的,但对客家人而言,这却不仅仅只有在仪式上表面的欢愉,欢度元宵,更重要的是在仪式中寄托了一种美好的希冀。这种希冀是历代客家人心底里最为重要、最为深沉、最为朴实、而又是最为现实的。这种希冀显示了他们对仪式中的核心人物—新丁的最高期望:期望新丁不光做一个真正延传香火的子嗣,更希望新丁能够有完美的人格,做一个出人头地、智慧正直、忠君爱国、品德高尚的人。他不光能改变个人命运,走出大山,更希望成为一个能改变家族命运与担负起国家命运大写的“人”。这才是他们让乐班与戏班如此大规模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地耗费巨资操办仪式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本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附件,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附件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博客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麦屯网

网站简介:专业发烧音乐试听,最新专辑,发烧器材评测,音乐影视信息交流。

联系我们

  • 反馈邮箱:sorry16817#gmail.com

麦屯博客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maitu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